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直以来,营商环境都被看作投资的“风向标”、发展的“晴雨表”。
近年来,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石家庄经开区”)不断深化改革,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引领,在全省率先推出“5+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套餐,率先取消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率先推行施工图审政府购买服务,打造并持续擦亮具有经开区特色的“经心办”政务服务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营商环境带来的是亮眼的发展“成绩单”——目前,石家庄经开区拥有各类经营主体34478家。2023年以来,全区共招引项目350个,总投资1095.4亿元,石四药创新产业园、石药灯塔、石药265等一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
创新审批模式,“三个率先”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什么样的营商环境能让企业赞不绝口?
作为集创新药、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高端制剂等产业链多领域研发与产业化协同发展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位于石家庄经开区的河北龙海药业医药产业园项目从办证到开工再到竣工,每个环节的速度都超出企业预期。
“以前,四本证,四个环节,要分开跑规划、不动产窗口才办下来,现在变成三证,十来天就办下来了,确实很快。”谈及项目审批时的效率,龙海药业负责人连连夸赞。
对企业来说,商机转瞬即逝,项目建设分秒必争。
为减轻企业负担,石家庄经开区围绕前期用地统筹、规范审批关联事项、简化重点环节手续、合理扩大园区自主权限等方面,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全流程审批服务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快速落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园区项目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打造开发区工程建设项目改革升级版(3.0版本),对项目建设全流程进行“再造式”优化。
在全省率先直接取消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
行政审批局在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不再要求建设单位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四证齐发”简化为“三证齐发”,即项目单位在拿到用地后即可开始施工,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用时从近200个工作日压减至60个工作日。
在全省率先推行施工图审政府购买服务——
施工图审是建设工程合法开展后续建筑活动的重要前提,通过政府出资购买第三方施工图审服务代替企业出资购买第三方施工图审服务,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施工图审质量和效率。经核算,该举措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资金200余万元。
在全省率先推出“5+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套餐——
“5”即五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现代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标准化“主题式”审批服务套餐;“3”即其他产业工业项目(含租、购现有厂房建设的项目)、政府投资市政项目、社会投资房地产项目标准化“主题式”审批服务套餐。通过线下“一本通”和线上“一码通”,实现“掌上无缝阅览”和“指尖智能索引”等全流程审批服务功能,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方位“码上办事”。
营商环境的营造,虽然离不开“马上就办”的态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但关键还是取决于政策的完善改进、机制的进一步提升、流程的梳理再造。石家庄经开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决心,创新审批模式,助力项目建设“加速度”,不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在破立之间为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先机。
全方位服务,当好企业贴心人
拥有各类经营主体34478家,其中“四上”企业222家,世界500强参股企业11家,大型央企8家,近三年来产值平均增速达到26.5%。同时,作为河北省生产规模最大、产业实力最强、生产企业最集中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2023年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7亿元。
以上,是石家庄经开区交出的亮眼“成绩单”。近年来,一个个影响力大、贡献度高的项目在石家庄经开区落地,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生长得“枝繁叶茂”,这背后是经开区坚持全周期服务、当好企业贴心人这一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实践。
位于石家庄经开区的华北制药特色合成药物基地是一个占地58.38亩、总投资2.1亿元的高端特色原料药项目。该项目启动之初,申报涉及近30个领域的内容,再细分,又有上百个小项,仅凭个人经验,几乎不可能快速、准确完成。
自项目申报伊始,石家庄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几乎每周到项目部两三次,手把手指导企业项目负责人一步步填报,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今,该项目土建施工已经结束,最快今年年底开始试生产,投产后对完善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对石家庄经开区入驻企业来说,这样的周到服务他们已司空见惯。
为了提升商事登记便利度,石家庄经开区在全省首创“5120+智能审批”服务模式,实现“一次不用跑”,企业“零成本”拎包入驻。
“5”,即对企业开办各业务环节申请材料进行整合压减,相同材料、近似表单压缩整合、全程复用,申请材料从14份压缩至5份;“1”,即由多个环节整合为一个环节——通过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实现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税务、社保、公积金、银行预约开户等7个事项整合成“一件事一次办”;“2”,即企业开办不超过2个小时办结;“0”,即免费公章刻制,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智能审批,即全面推行企业开办“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服务,将秒批系统升级为AI智能审批系统,企业注册实现“秒审秒批”、营业执照“立等可取”,使审批工作更加电子化、智能化、高效化。同时,将其他与经营主体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包括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劳务派遣经营许可等在内的6项社会事务审批事项纳入智能审批范围。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石家庄经开区,还有涵盖多个方面的全方位保障服务,持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融资保障——深化“管委会+公司制”改革,开发建设集团已取得2A+主体评级证书和3AR信用等级证书,融资能力持续增强;普恩丰石基金已在经开区完成注册,对接24家银行和金融租赁机构,获授信额度达53.1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融资保障。
深化数字赋能——实现园区内5G全覆盖,高标准打造智慧园区,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全区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类试点示范项目(企业)12个,培育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12个,助推11家企业申报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小灯塔和数字车间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落实好上级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区级出台了6大类52条科创相关政策。从去年至今,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4.67亿元,帮助企业争引省市各类科技创新资金5000余万元,累计兑付区级科技奖补资金1408.07万元,为园区内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注入了持久动力。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效能,当好贴心人。如今,石家庄经开区各部门都愈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唯有如此,才能把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培育得更好。
聚焦难点痛点,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项目开工前要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过去找第三方单位评估至少要1个月,现在有了区域评估成果,我们直接拿过来用就行,既省时又省钱!”说起区域评估带来的便利,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连连点赞。
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新上的热电联产扩建项目,是保障石家庄城区东部区域民生采暖、工业用热的重点项目。按照惯例,项目开工前,需要完成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影响评估、水土保持方案评估等多个评估事项,整套流程办下来,少说也要半年时间。
长期以来,项目评估评审手续多、时间长、花费多等问题,让不少企业感觉“困扰多多”。
聚焦难点痛点,石家庄经开区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区域评估,成果可供入驻项目免费共享使用,最大程度取消、简化或优化单个项目的各类评估审批。
区域评估成果共享机制建立以来,石家庄经开区的不少企业享受到了切实的红利:办理建设项目用地出让手续时,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直接引用区域评估成果,免去了企业单独办理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事项;在办理项目开工前审批中,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简化成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并且区域评估的数据还能直接引用……
在石家庄经开区,“企业的事无小事”“企业的小事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大事”已经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共识。
仅用不到10天的时间,就把一家高科技公司大门前的公交候车亭挪开了两米,让公司的人和车进出更方便。这是此前发生在石家庄经开区的真实事例。
原来,该公司大门外是一座公交候车亭,人和车必须绕过候车亭才能进出大门,非常不便。是想办法把公交候车亭挪开,还是换个位置新建一个大门?这成了公司负责人的心病。经过再三考虑,公司负责人决定向经开区管委会求助。
“企业的困难,就是经开区的困难,我们有责任尽快解决好。”石家庄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迅速召集城管处、市政管理处等部门的负责人现场解决此事。大家在认真商量后,决定在不破坏绿化植被、不影响公共交通的情况下,将公交候车亭向东移动两米,同时打通附近的路肩石,让该公司的人和车出门就能直通主干道。
不到10天的时间,工程顺利完工。这家高科技公司的负责人感动得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经开区这么重视企业的‘门面’;没想到经开区会为了企业的‘小事’改造公共设施;没想到改造得这么快,而且企业没花一分钱。”
如今,像这样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例子,在经开区不胜枚举。
“为企业解决困难是我们的职责。只要是合法、合理、合情的问题,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解决。”石家庄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展现了经开区深度服务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
如今,“企业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已经深入经开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心中,包联干部坚持现场“问诊”,深度联企助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